学校主页
新闻中心
 

书院灯火映丹心,杏坛春风化桃李—美高梅mgm1888公司官网本科生导师制优案例曹俊雅

发布日期:2025/07/31 15:48:28   浏览次数:

在我校书院制改革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时代交响中,院曹俊雅教授如同教育麦田的守望者,坚守教学科研一线,编织出“教学-科研-育人”三位一体的创新图谱。作为北京市青年英才、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,她将个人成长轨迹与母校发展紧密相连,从以专业第一成绩毕业的矿大学子,蜕变为引领专业发展的专业负责人,在课程建设、竞赛指导、专业发展、三全育人等方面持续深耕,用脚踏实地的育人实践,为书院制教育模式打造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生动范本。从青涩学子到育人中坚,曹俊雅用十六年光阴诠释着“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”的师者初心。

一、全程育人:育人全周期,成长双螺旋

在书院式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育人实践中,曹俊雅教授以赤诚师者之心,搭建起师生携手共进的成长桥梁,让导师制真正成为双向奔赴的育人沃土。

1. 新生启航:专业认知的“第一粒纽扣”

每年新生入学伊始,都会精心筹备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新生入学教育大会。不仅邀请学生亲临现场,更特别开通线上通道,让新生家长跨越地域界限,云端共赴这场意义非凡的 “入学之约”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,带领学生与家长们一同揭开化工学科的神秘面纱,让他们认识化工、理解化工、热爱化工。与此同时,迅速搭建起学生家长微信群,构建起家校协同育人的 “高速通道”,为家校之间的深度沟通与紧密合作架起桥梁。

此外,还积极借助中国化工学会主办的 “化工第一课” 活动,将其打造为学生巩固专业认知、开拓视野的优质平台。通过了解化工在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作用,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,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化工专业的重要价值,从而在心中悄然种下为化工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种子,立志在化工领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,从而树立起为化工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。

2. 学涯导航:动态跟踪的“成长罗盘”

在学生四年的求学时光里,始终以学生成长为核心,多维度助力学生发展。一方面,着眼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边界,定期开展的导师制会议,犹如知识的“加油站”,师生围坐畅聊,为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;暑期实践环节,主动牵线搭桥,积极联系业内头部企业,为学生搭建起零距离接触行业一线的优质平台,让学生在真实的就业环境中磨砺成长;而高年级学生经验分享会,则化作一盏盏温暖的 “引路灯”,以朋辈的亲身经历,为学弟学妹们指明前行方向。这些丰富多样的渠道,如同打开新世界的一扇扇窗,让学生得以领略更广阔的天地。

  与此同时,基于学生的兴趣特长、性格特点与能力水平,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规划指导。在创新实践领域,全力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。依托主持的纵向/横向项目,学生们得以深入项目实践的核心地带。在项目实践中,学生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,而是成为创新的主动开拓者。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知识,结合实际问题,大胆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。学生们组成团队后,从文献调研、实验设计到方案实施,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。面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难题,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新的方法,反复验证,让学生通过项目实践,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,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,让创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。

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,及时关注着他们的心理状态与生活需求。当学生遭遇挫折时,及时送上暖心鼓励;当学生面临困惑时,耐心倾听并给予贴心建议,用温暖的人文关怀,为学生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。

课堂上,她化身学术引路人,用专业视角为学生拆解难题,带领学生在学术海洋中探寻真理;课堂外,她又变身人生导师,从学业规划到职业发展,以丰富经验为学生拨开未来迷雾。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的常乐同学感慨,曹老师躬身治学的严谨态度与对教育事业的炽热情怀,如明灯般照亮自己的职业方向,指引其坚定地踏上教育传承之路;而成功考研至中科院过程所的王海洋同学回忆,每当科研遇阻想要放弃时,是曹老师温暖而坚定的鼓励话语,如注入心田的强心剂,支撑着他跨越重重困难,在学术征程中笃定前行。

“导师说”系列活动中,曹俊雅教授以“以赛促创,全程育人,激发创新”为主题,与学生分享创新经验与成长感悟。她结合实际案例,深入浅出地讲解创新思维培养方法,鼓励学生勇于突破、敢于实践。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互动,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,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,充分体现了书院式育人模式的独特优势。

二、课比天大:构建三维融合的创新育人体系

秉持“课比天大”的教学理念,在新工科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她主导构建的“三维融合为翼、四位一体为基”课程体系,将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、多学科交叉有机结合,形成专业理论、实习实践、大创训练和学科竞赛协同发展的育人闭环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,提出“标、纲、研、育、讨、思六位一体”设计方案,推动课程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升级。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寻找课程思政点,挖掘课程思政的深度。通过作业、翻转课堂,让学生深度参与思政点的讲解,“生生共情”提升课程思政的代入感。师生共建课程思政点线面,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力主讲的《化工设计基础》课程先后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、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和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,实现了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的双突破。还凝练指导14届学生参加全国化工设计竞赛的经验,出版了全国首本竞赛指导书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——参赛指导与作品分析》,助力学生从原理到应用的转化,广受同行好评。

在教学方法革新方面,不断突破传统边界。深度践行OBE(成果导向教育)理念,将企业的前沿需求与高校课程设计紧密相连,让课堂知识与行业实践实现无缝对接。T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,使学生得以在数字化的模拟环境中探索复杂的工程问题;工程案例牵引则将真实的能源化工前沿项目案例引入课堂,让学生化身 “实战先锋”,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淬炼专业能力。凭借对教学方法的执着探索与创新,她在全国性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:从摘得全国化工原理教学能力决赛特等奖的荣耀时刻,到荣膺北京市教学创新比赛三等奖的闪耀瞬间,每一枚奖牌都镌刻着她在教学改革征程上的坚实足迹。通过持续优化教学方法,成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,为书院式育人模式注入新的活力。

三、赛教融合: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

作为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资深指导教师,她将学科竞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。她敏锐捕捉行业发展趋势,率先引入国际先进的 Aspen Plus 流程模拟软件,开设《计算机化工应用》课程,使学校在化工流程模拟与优化领域迅速跻身国内前列。近年来,她又积极推动智能化工领域的教学改革,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过程数字创新竞赛,带领团队连续斩获全国一等奖,推动学校化工教学走在智能化工教育前沿。

在竞赛指导过程中,曹俊雅教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。她放弃寒暑假休息时间,与学生共同探讨技术方案,从原理剖析到工程实现,全程给予专业指导。截至目前,她累计指导学生连续 14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,创造了首都高校的竞赛佳绩,为书院式育人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。

四、导师制学生评价

1.李昌起(2021级):曹老师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,耐心细致。刚入学时,我满心迷茫,对未来毫无头绪,曹老师耐心倾听,为我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路径,让我逐渐适应了大学节奏。到了大二,课程繁重,曹老师在学业上给予细致指导,帮助我掌握学习方法,提升成绩。大三时,我参加设计竞赛,这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全面运用,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。曹老师凭借丰富经验,从设计思路到实践操作全程辅导,帮助我攻克难题,最终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。大四临近毕业,我既想考研又担心就业,曹老师根据我的情况提出建议,同时提供就业信息与考研指导,让我有了清晰的方向,最终我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。回首四年,曹老师为我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提供了巨大帮助,让我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。

2.周洪宇(2022级):曹俊雅老师是我的导师,在大一到大三三年对我有很大影响。大一时曹老师经常找我们了解学习和生活情况,给我一个很负责的最早的印象。大一和大二暑假,曹老师两次帮我们联系企业去社会实践,给我机会看到真实的化工企业。实地参观厂里的实验室、生产线、员工宿舍、食堂,让我对以后的就业环境有更直观的认识。大三,曹老师给我们讲《化工热力学》,我系统学习了化工生产中的能量利用的方法和原则,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工专业的认识,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进一步。总的来说,生活上、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中,曹老师都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

3.杨涛(2023级):非常幸运能在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安排下成为曹老师的学生。大一到现在,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,曹老师都尽心尽力地帮助、指导我们。每月例行小会上,曹老师仔细询问我们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,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与经验耐心回答,鼓励我们多走出校园,注重学业的同时不忘锻炼身体;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,曹老师更是主动帮我们联系国内一流化工企业,力求我们在实践中有更好的收获。面对未来的学习,我们会以曹老师为榜样,希望能学有建树,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
4.夏浦(2023级转专业到化工):当我在大一下学期决定从建筑学转入化工专业时,内心充满对未知领域的忐忑。建筑系的曲线与色彩突然要转换为化工系的分子式与反应方程式,这种跨越让我既兴奋又惶恐。建筑专业与化工专业课程差距较大,所以我需要在大二补休一些课程,学业比较繁忙,并且从一个领域换到另外一个新的领域,我也有一些迷茫。而正是在这样的转折点上,曹俊雅老师以她特有的严谨与温暖,成为了我专业转型路上重要的引路人。

 记得第一次与曹老师见面,她并没有急于谈论课程安排,而是仔细询问我转专业的动机与困惑,然后鼓励我并对我未来大学的规划进行了指点,并让我参加了一场曹老师关于化工专业未来的讲座,使我从中受益非浅。在之后的日子里曹老师多次对于我的学业指导和督促。

值此转专业一周年之际,回顾在化工系的成长历程,从最初对专业术语的茫然,到现在能够独立设计简单实验;从对未来的迷茫,到确立考研深造的清晰目标,这种蜕变离不开曹老师的悉心栽培。我非常有幸遇到这样一位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启迪人生的导师。


© 版权所有 :中国·美高梅·(MGM)1888-官方网站 |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 | 邮编:100083